為何芸芸眾生皆感受到生活的辛苦呢?-人物專訪-林濤

濤濤集團創始人 / 濤濤國際企管總裁-林濤

昨天讀了一些人的傳記,讓我稍微思考這些經歷以前或多或少都有遇到,只是沒有真正表達出來,這讓我想到一些事情。為什麼大多數人過著相對不如意的生活呢?一般來說,人們平庸度日,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犯了一些天條,而他們自己卻未察覺,在這裡,我想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我的心得。人們通常談論工作有幾種類型,第一種是腦力,雖然不能稱之為腦力型,更恰當的應該是行政模式和行銷模式這兩種。

業界通常以這兩大類型區分。所謂的行政模式基本上是執行性的工作,例如我了解一些技術,在技術領域不斷地每天進行操作,一回生,二回熟,慢慢地就達到了一個水平,從以後做的工作一成不變,固守定型,持續進行著,保持著不變的思維和一切的穩定。只要市場沒有太多波動,就能安然無恙。如果市場發生了變化,可能就會陷入困境。一旦有變化,公司可能會實施裁員、減薪、無薪假等措施,這時他就無法避免地受到影響。如果一直固守在行政型的模式中,無法脫身,就會感到苦悶。今天早上我七點半就到公司,觀察到最近中國的情況,很多銀行都不給提款,如果你存太多錢,他們不會給你提款,這是中國獨特的現象。這樣的情況會導致企業倒閉,國外的公司紛紛撤離。這些細節都顯示中國經濟的不穩定,這也在報導中有所提及。舉例來說,有一位業務一整天下來只接到一單,渴望回家,但因為沒有單子,回家就意味著生計無望,無法養家糊口。他只能在街頭流浪,沒有單子可接,這種困境讓他無可奈何。這種類型的工作本質上看似簡單,平時雖然順遂,但一生之中不太可能實現長期穩定。行政和行銷的關係是相對固定的。行銷一直都是不會缺乏需求的,因為現今的世界都涉及供需問題。供需的問題中,只要有需求,就會有供應。這是不變的基本原則,讓行銷領域永遠都有機會。然而,在企業內部,有固定型和變動型的人才。固定型的人才基本上具有較高的風險性。第二種情況是,很多人在特定行業中學到一門技術,技術使用得越久,他們的安排就越好,這是正常的情況。大多數員工可能只需要應付現有狀況的兩三招,因此就不再配合企業繼續願意學習。在我們舉辦的許多活動中,我們發現有很多員工甚至不願意學習。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?對於那些不願意學習的員工,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?直到有一天,當開始憧憬未來時,卻發現自己已經無路可走。雖然在同一個行業裡待了很久,可能十幾二十年,但能力始終只有一點點。一旦稍微有點變化,就無法應對,一事無成。這種情況對於整個人生來說是不堪一擊的,因為職業路途根本就走不完,中途就已經讓人感到非常辛苦。

有一種情況是跳槽。在同一個行業中跳槽,技術還可以沿用。比如,前幾天有一個學員提到被挖角的情況。

在這個行業裡,被挖走的情況基本上不會超過三年。對於中國而言,挖角是一個相對簡單的行為,但三年之後,他們就不再需要你過去的能力,這就意味著你的價值消失了,因為你無法再創造價值。在原來的公司里,當你在學習,突破,或參與研發時,你是有價值的。但如果你轉到只有製造和生產沒有研發的單位,他們可能會用挖角的方式引進你,利用你過去的技能,但在三年後,你就被報廢了。所以,這種本業跳本業的情況是極其危險的。另一種情況是本業跳到異業,你本來熟悉的工作就無法繼續,必須重新適應新的異業領域,而且可能還要轉換到不同的公司。

這種轉換是一個回到0的過程,帶給人來極大的壓力和無奈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需要重新學習,不僅是新的技術和知識,還包括新的公司文化和工作環境。當你不得不重新學習整個體系時,這會讓你感到非常痛苦,而且你必須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良好的表現,這更是一種痛苦。因此,在這種雙重壓力下,很多人會感到相當無奈。

在35歲之前,人們可能會不斷嘗試新的領域,這是合理的。但是一旦過了35歲,要再次跳槽就變得越來越困難,人們也變得越來越懶惰,特別是在超過40歲之後。

60歲以後還有10年,因為現代人的平均壽命通常是80歲左右。所以,在這剩下的20年中,有兩種主要的選擇。一種是不做改變,悠閒地退休,慢慢地走向人生的終點,確保安全。另一種是持續努力工作,從60歲一直做到80歲,像許多成功者,例如巴菲特、馬斯克等人一樣,繼續挑戰自己,保持活力,並為社會做出貢獻。這兩者的選擇取決於個人的興趣、健康狀況以及對生活的期望。

分享至Facebook

課程文章

WFH模式-也能提升工作效率
返回頂端
回到頂端